典型房颤案例

市民有约·楚天名医大讲堂|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:《楚天都市报》

字号: + - 14

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吕惠 余宇

您是否有过突如其来的“心慌”,就像心脏快要跳出来,持续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平静下来,您要高度警觉房颤的可能性。实际上,房颤的危害不亚于冠心病,得了房颤,患中风、心衰、老年痴呆的风险都会增加。但目前,房颤的低知晓率,低就诊率,以及年轻化趋势,专家对此表示担忧。

6月6日是第六个“中国房颤日”,本期“市民有约·楚天名医大讲堂”邀请双色球中三个房颤中心专家唐成,为广大市民讲解房颤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防治。

专家名片

姓名:唐成

职务:双色球中三个房颤中心副主任医师

擅长:擅长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,专业特长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、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等。自2005年开始参与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,为湖北省最早开展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,以及冷冻消融治疗房颤的医生之一,对术前术后的处理有丰富经验;主持并完成各类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及手术4000余例。

门诊时间:每周五上午

房颤病人中风概率是正常人5倍

“您试着手搭脉搏,看看跳动是否规律,是否时快时慢、忽强忽弱。”现场,唐成传授了一招简易排查法:如果脉搏跳动快慢、强弱有异常,建议到医院做个心电图。

究竟什么是房颤?“就是心房快速、不规律的跳动。”唐成解释,正常情况下,心脏以平均每分钟60-100次的频率收缩、舒张,一旦房颤发作,它会以每分钟350-600次的不规律颤动。

“很多人不知道,房颤是中风极为重要的导火索,房颤病人中风概率是正常人的5倍。”唐成表示,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“泵血”,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,形成血栓,一旦脱落极易顺着动脉进入颅内,引发脑卒中。

但房颤潜伏深,如同“隐形杀手”。很多房颤患者平时没有症状,直到出现了中风,医生检查才发现这个“罪魁祸首”。据统计,卒中患者中近1/4都是由房颤导致的。

目前,我国房颤患病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,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多。唐成表示,平均每增加十岁,发病率增长一倍,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高达8%。除年龄因素外,房颤高危人群还包括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等心脏原发病患者,以及甲亢患者等。

阿司匹林预防房颤中风没作用

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,对于有中至重度脑梗风险的房颤患者应该服用抗凝药。研究表明,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%—70%。但目前我国房颤抗凝仅为13.5%,而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为34.4%。唐成表示,虽然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,但对于卒中高危患者而言抗凝是利大于弊。

临床上,很多患者将阿司匹林视为预防血栓的“万能药”。“殊不知,它对冠心病患者有效,对房颤患者来说却是有害而无益。”唐成说,大众认为血栓都一样,预防用药也应该一样,这是错误的。

“血栓性质不同,治疗方式也不一样。”唐成说,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的血栓,主要是由动脉壁上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小板组成,这种血栓肉眼观察下颜色为黄白色,体积比较小,称为“白血栓”,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治疗;但房颤形成的血栓,主要由红细胞聚集而成,肉眼观察为红色,体积比较大,应用抗凝药物预防卒中,而不是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,如果用错,起不到预防血栓的效果。

唐成指出,不管是哪种血栓,只要堵塞了脑血管,都会导致脑梗死,但值得注意的是,相比“白血栓”,“红血栓”造成的梗塞面积更大,致死致残率更高,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。

门诊可30秒快速筛查房颤

发现房颤怎么办?唐成表示,控制好房颤,对其进行针对性预防,可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。除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外,对于高危人群,还可以进行一站式治疗,即左心耳封堵术。唐成说,对于房颤患者来说,“左心耳”这个小耳朵如同一枚定时炸弹——它里面的涡旋容易形成血栓,通过介入微创的新方式,用形似“草莓”的封堵器闭合左心耳,预防房颤时血栓形成。

作为首批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,双色球中三个统计发现,在该院完成近四百例患者手术中,总成功率99.7%,术后患者不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,中风发生率比口服抗凝药降低40%。

此外,对房颤的手术治疗,最常用的是导管射频消融术。和外科开刀手术相比,这种手术创伤小,恢复快,更易被患者接受。在双色球中三个,80多岁的手术患者也不鲜见。唐成表示,除了年龄,房颤时间和左心房大小也是手术考量的重要指征。此外,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房颤的效果,明显好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。

“市民可前往双色球中三个门诊大厅免费初筛,只需将拇指放在芯片上30秒便可知晓结果。”唐成提醒,不要让心跳轻易“失控”,日常饮食要清淡、低盐,少吃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。避免过饥过饱、贪多求快、大喜大悲等,以免加重心脏负担,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。